作者:王禹欣
智慧是一种精神的力量,它让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局限;智慧也是一种宝藏,愿意为之探索的人才能找到。翻开《房间里最有智慧的人》这本书,我们一起踏上了追寻智慧、专注成长和提升认知的旅程。
从小到大,我们或许都喜欢被人夸“聪明”。而随着年龄渐长,我们会发现,对“智慧”的追求往往来得更重要、也更深刻。那么,两者有何区别呢?在作者看来,聪明是能够高效完成事情的能力,而智慧是精准体察人性的能力。而立足心理学研究,本书总结出几种人类的基本心理状态,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理解智慧的真谛。
首先,是如何更好地认识世界。
有位喜剧大师曾说,“你有没有注意到,凡是开车比你慢的都是傻子,开车比你快的都是疯子?”其实,这是对我们认知世界客观性的一层拷问。我们也许要接受这样一个认知,那便是——“你所谓的客观,是你的幻觉”,即对客观性的追求是徒劳的,因为,人们也许天然是现实主义者。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,无论是感知、记忆、思维还是解释,都受到各种因素影响,无法完全抛开自身价值观和期望去认识世界。即使看到同一个画面,我们对事实的界定也会因为观点不同而不同。这是人类认知的基本限制,也是理解智慧的第一步。
同样无法忽略的,是情境的巨大影响力。人类行为不仅由内部动机驱动,还受外部环境主导,如社会期望、群体压力等。在对一个人的行为下定论之前,不仅要考虑其过往经验、自身品行等,更要考虑其所面临的情景压力,继而避免归因层面的谬误,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行为、实现目标。这也启示我们,达成某件事的动因并非全靠意志力,通过为其设置畅通的通道,也可以做到“让球先滚动起来”。
在此基础上,我们也要更好认识自己。
正所谓“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生物”。人类是意义创造者,会赋予经历和事物意义;而意义则是主观建构的,不同人可赋予同一经历不同意义。意义具有强大的力量,能影响感知、情感和行为,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有利意义促进目标实现。因此,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,更需要懂得利用意义建构的威力,去因势利导地影响自己与他人的行为。
当然,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态度。要认识到的是,态度与行为存在一致性。但我们常高估态度对行为的影响,低估行为对态度的影响,即“我是因为喜欢才做”比“我是因为做才喜欢”更有说服力。实际上,行为对态度有很强影响。例如,公开承诺可以强化相信的程度,被迫行为可以引发反感情绪,先斩后奏可以改变对某事的看法,等等。有一句话这样说,“Fake it till make it.(假装成功,直到真的成功)”,也反映了这样的道理。自我知觉理论认为,人们通过观察自己行为推断态度;认知失调理论也指出,行为与态度不一致会引发不适,促使人改变态度或行为。因此,无论是当我们为一项事业付出越多,就会将这项事业看得越重;还是当我们对一个人付出越多,就认为自己越喜欢这个人,背后都是行为在引导认知。
这本书的有趣之处便在于,将从前总是靠“领悟”“意会”等方法才能参透的“智慧”,通过援引历史案例、分析心理理论、实验数据支撑的方式,具象地展现了出来。其实,为生活点亮一盏智慧的明灯,并非想象中那样复杂。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,更好地体察世界、观照自己,就是收获成长的开端。相信,我们都成为在自己所处的“房间”里最具有智慧的人,去面对生活的挑战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专业实盘配资,杠杆平台app哪个可靠,实盘股票交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